本周,长江中下游遭暴雨袭击,上海南京无锡等市出现多处积水,再次被网民调侃为“全城看海”。虽然造成此次内涝的原因是极端气候,却也暴露了城市硬件上的问题。在快马加鞭式城镇化过程中,能吸收和储存雨水的软质地表渐渐被硬质地表所取代, 如柏油马路混凝土停车场等等。当暴雨来袭时,大量雨水无法被地表吸收,径流进入地下管道,使得本就带“病”运行的排水系统不堪重负。
德国有着高度发达的排水系统,并注重管道的维修和整治,建立完善的保障系统。另外,德国长期致力于雨水利用的研究,不断探索和优化雨水处理的可能性,如建造多功能的城市空间,将城市内有效蓄水与公共空间结合起来。现在就从德国首都柏林,也就是德中环能促进中心的所在地说起,看看在雨水利用上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柏林不断推广雨水收集措施,并且将雨水的传输储存与城市景观建设融为一体,其目标是使城市化后的径流状况尽可能接近城市化之前的状况。
商业区雨水利用
波茨坦广场是柏林的商业区,其绿化屋顶和非绿化屋顶的结合设计可以获取全年降雨量。绿化屋顶可以滞蓄雨水,没被绿化屋顶吸收以及非绿化屋顶上雨水从建筑屋顶通过的带有过滤作用的雨漏管道流下,进入地下总蓄水池。蓄水池和地面水景观,如人工湖、喷泉池相连,形成雨水循环系统。
居民区雨水利用
在柏林许多的居民区内都体现了雨水利用的观念。随处可见的透水路面/停车场、下沉式绿地,通过洼地-渗渠、渗渠-渗管、洼地-渗沟等组合形式,保证尽可能多的雨水得以下渗。
单户家庭雨水利用
如今在德国市场上,已存在有大量相当成熟的、适用于单户家庭的雨水利用产品。比较常见的是将屋顶的雨水收集在蓄水池中,除去颗粒物质后送回用水单元,用于冲洗厕所和浇灌绿地。
因此,除了雨水系统的提标改造外,中国可以在“截”字上下功夫,效仿德国,在容易积水的地区采取上述渗透截留措施,减轻管网的压力。
为了充分利用雨水,德国通过法律手段和市场手段要求用户进行雨水处理。对于新建和改建的开发区,开发后的径流量不能高于开发前的径流量,因此开发商必须进行雨水的处理和利用;对于住宅或企业,必须按房屋的不渗水面积交纳雨水排放费,如果用户采用了雨水利用措施,则可以获得减免优惠。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政府部门必须在宏观上把握,做好城市规划工作,充分协调居民、开发商和政府的利益,才能让城市内涝得到缓解,同时使生活景观和环境得到改善,绿色生态的概念变为现实。
整理编辑:德中环境与能源促进中心 华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