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国环境保护投资趋势

二战之后,德国依靠重工业和制造业的发展使经济得以快速复苏,但也造成生产消费不断扩张、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以及自然资源的日趋紧缺。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德国政府相继实施强制性控制政策,尤其在空气和水领域。主要通过征税和收费要求企业承担污染治理责任,同时广泛使用环境友好型的生产设备和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不论是新建企业购置环保技术设备,还是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环保投资往往占到总投资的10—30%。

80 年代开始,德国从强制性污染控制逐渐转向预防和合作,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来解决具体环保问题。1982 年,德国开始实行市政环境公用行业的市场化改革,积极推行政府与私营企业合作的PPP 模式,包括BOT、委托经营、合作模式等。项目资金主要来源是政府推动资金、国家预算资金、地方政府贷款、地方政府担保贷款、股权抵押贷款、企业贷款和投资者自有资金等。如德国一些废水处理项目采取的合作方式是组建产业投资公司(地方政府和私营公司各持有一半股份),再进行项目的运作。

90 年代德国统一后,大量资金被投入到前东德地区的废水和废物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污染场所的恢复上。德国废水服务私有化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已占到总运营成本的1/3。这一时期的国家战略逐步向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转变,通过财政和税收优惠政策使承担更多环保责任的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环保项目的研发投资远远高于其他
产业,环保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

多年来,德国用于环境保护的资金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1975 年为150 亿西德马克,占国民收入的1.9%;1983 年为300亿西德马克,占国民收入的3%;1996 年近430 亿马克。80 年代中期以来,德国每年的污染消减与治理支出(PAC)约占GDP 的1.5%。在PAC 总支出中,公共部门和商业部门的支出几乎相同。近年来公共和私人环保投资正在下降,而运行费支出却在增加。德国总环境支出(即PAC 支出加上供水、土壤和地下水保护、污染地恢复和自然生态保护等支出)估计将近占德国GDP 的2.5%。在
PAC 总支出中,约50%用于水污染治理,40%用于固体废物处理,10%用于大气污染治理。公共PAC 支出主要用于废水(大约60%)和废物管理(38%);工业PAC 支出主要用于大气污染控制(44%)、废水处理(38%)和废物管理(16%)。总体来看,在空气污染控制方面的支出呈下降趋势,而固体废物管理和废水处理支出呈上升趋势。

更多阅读请点击下放PDF

目录

一、德国环境保护投资趋势

二、德国环保投资渠道

1、直接财政投入

2、项目补助

3、环境基金

4、优惠贷款

5、税收优惠措施

6、征收排污税费

四、环保投资的效果

下载:德国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研究